共议商业文化与“一带一路” 第四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在京举办

来源:本站更新时间:2016-12-22

2016年12月21日,第四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在北京新闻大厦召开。会上,中国商业文化研究领域和学术界、企业界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商业文化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中的重要作用。专家在研讨中认为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过程中,种种因素已成为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,中国在传播自身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,也要对当地不同社会不同价值观进行研究。其中,商业文化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被得到足够重视,从而促进各个方面合作共赢。

论坛由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、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,中国商报社、仁达方略管理咨询、恩波智业协办,北京商报社承办。当天,商业部原部长胡平、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原会长穆励、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教授、中国商报社原总编辑李守仲、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兼北京商报社社长邱成军、中国商报社副总编辑胡斌等人士参会,商务部研究院投资所所长何曼青、商务部欧亚司驻外商务参赞于立新、北京科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秘书长、国际处处长郭侃俊,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王作言、庞毅等参加了论坛并发表了意见。

在本次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上,中国商报资深记者、北京市人大代表李远方首先发表了《商业文化——‘一带一路’上的一把‘金钥匙’》的主题报告。报告披露,目前中国已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,与56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;对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的投资累计已达511亿美元;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.25万份,累计合同额2790亿美元;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达52个,为东道国创造了9亿美元的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8月17日召开的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座谈会时所指出的那样:“‘一带一路’建设从无到有、由点及面,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。‘一带一路’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入,而且也向沿线国家以及全球传递共建“利益共同体”和“命运共同体”的理念。

“一带一路”在发展过程中,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较大,政局变化,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,民族宗教情况复杂,文化繁杂多样……这些因素都将成为在推进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。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,由于宗教、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是企业“走出去”所必须经受的考验。

在此基础上,传承并创新中国古老商业文化,以包容共赢为原则建立交易规则体系成为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中的重点。在充分认识到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同时,中国应将商业文化在“一带一路”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足够的高度,在顶层设计上给予重视,让商业文化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中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,用商业文化这把“金钥匙”打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大门。

商务部研究院投资所所长何曼青认为,文化对合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但目前,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仍很短缺,这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成长的瓶颈。我国懂语言又懂金融商务专业的人才短缺,语言、文化、专业与经济发展不匹配。国家、企业和个体层面已经感受到深层次的制约,很多想法无法与对方精准沟通并表现出来,最后很难达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上的合作目标,也难以达到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。何曼青建议,相关部门应做好规划引领,创造开放红利,提供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,并让文化传播更接地气、更有特色。商务部欧亚司驻外商务参赞于立新认为:如果说一带一路精髓是丝路精神和亲诚惠融理念,那么商业文化则是推进的载体、润滑剂和营养液。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原会长穆励建议:从四个层面发挥商业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:国家顶层设计层面、企业主体运行层面、社会支持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。

最后,原商业部部长、我国商业文化学创始人胡平做了发言。他表示,商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早在1989年初就已经提出,并曾在1993年时提出“文化产业化,产业文化化”,正是指出要让文化和产业互通互融,相互促进。不过,胡平也指出,商业文化发展至今仍然是“草根文化”,现在一些网络诈骗行为,都是商业文化领域里的“黑色素”,未来还需人人为善,推动商业文化发展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继续前行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