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史商道丨中国第一商人——白圭

来源:本站更新时间:2018-06-08


   白圭(前370年---前300年)(前463—前385年),名丹,字圭,战国时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。梁(魏)惠王时在魏国为相,期间施展治水才能,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。后因魏政治腐败,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,弃政从商,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都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,更是经营贸易、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。

弃政从商

据说曾经在魏惠王初期担任魏国的相。那时,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,经常遭受洪水之灾。白圭施展了他杰出的治水才能,解除了大梁的水患。白圭自称自己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高超,他说,千里长的大堤,常常因为小小的蚂蚁窝而导致崩溃,于是,他治水的时候,派人沿着大堤检查,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,于是,大堤固若金汤,水患也消除了。后来,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,白圭看到这一情形,就毅然离开了魏国,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。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,帮助自己治理国家,可是白圭却都婉言拒绝了。有人问他为什么,白圭回答说:“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,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了;不注重声誉,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了;没有仁爱,亲情已经到了尽头了;旅行的人没有干粮,居家的人没有食物,财力已经耗尽了;不能用人,又不能自己奋发图强,事功已经到头了。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,一定会灭亡的。”

离开齐国之后,白圭曾经到过西方的强国秦国,当时正值商鞅变法之时,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对,于是没有在秦国做官。白圭经过一番游历之后,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局势看得更是透彻,也对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厌恶,于是他放弃从政,转而走上经商之路。

为商之道

白圭的出生地洛阳自古商业就很发达,洛阳人善为商贾,致力于商业和手工业,追逐利润是洛阳人的传统。出生于此的白圭有极高的商业天分,很快成为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。战国时期,商业迅速发展,商人的队伍非常庞大,因此也鱼龙混杂,有的公平买卖,正当经营;可是也有很多商人囤积居奇,垄断市场,很多大商人还兼放高利贷,牟取暴利。于是,当时人们将商人分为两类,一类称为“诚贾”、“廉商”、“良商”,另一类称为“奸贾”、“贪贾”、“佞商”,而白圭正是战国时期良商的典型代表。

战国时期的商人大都喜欢经营珠宝生意,大商人吕不韦的父亲就曾经说,经营珠玉可以获利百倍。但是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一当时最赚钱的行业,而是另辟蹊径,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新行业。白圭才智出众,独具慧眼,他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,敏感的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,提出“欲长钱,取下谷”的经营策略。白圭认为,“下谷”等生活必需品,虽然利润较低,但是消费弹性小,成交量大,以多取胜,一样可以获取大利,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农产品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。

白圭十分重视观察市场和天象变化。《史记•货殖列传》说,白圭喜欢观察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,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。若当年丰收,来年大旱,当年就大量收购粮食。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,他就收购;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,他就出售。“时贱而买,虽贵已贱,时贵而买,虽贱已贵。”在经营原则上,白圭奉行的是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”的原则。即在收获季节或丰收年景,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,适时购进谷物,再将丝绸、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手头比较宽裕的农民;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,适时出售粮食,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。白圭所说的“与”,就是给人实惠。当某些商品滞销时,白圭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;当市场上粮食匮乏时,白圭却用比别家低廉的价格销售。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,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,也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,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、个体手工业者和一般消费者的利益。是以白圭称此为“仁术”。  

白圭虽为富商,但却是一个能够节制欲望的理性之人。他平日生活节俭、穿戴简单、不讲究吃喝,甚至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。他认为身为经营者应该具备“智、仁、勇、强”四方面的素质。所谓“智”,就是要依靠知识和智慧经营,经营要利国利民。所谓“仁”,就是要有仁义之心,有商业道德,不靠诡计欺诈,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顾客。所谓“勇”,就是要果断,在判断商机时,要能当机立断。所谓“强”,就是要守得住财富,要有忧患意识。白圭曾如此说过:“我做经商致富的营生,就像伊尹、吕尚筹划谋略,孙子、吴起用兵打仗,商鞅推行变法那样。所以,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,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,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,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,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,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。” 正是因为白圭有着这样的眼光和素质,他在经商时处处为消费者着想,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商誉和盈利能力。比如,他向农民提供优良的谷物种子,既帮助农民提高了产量,也让自己获得了利润,并赢得了人心。在白圭的影响下,当时很多商人都开始效法他,将他作为治生者的鼻祖;白圭之后,商人们更是以白圭作为自己的楷模,在经商中重视“仁术”。

后世影响

综观白圭的商业生涯,其成功除了其本人的智慧外,更离不开其“以仁为本”的经营理念。在白圭看来,商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之人,而他正是这样一个人。这也就难怪后世商人多有效仿了,也就难怪人们对他如此尊敬有加。民间因此称白圭为“中国第一商人”,或“中国商人祖师爷”。宋景德四年,真宗皇帝封他为“商圣”,从此民间为其建庙,并设立神牌供奉。  

白圭的自成体系的商业经营思想,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一直到明清,最大的商帮——徽商还保留了许多两千年前白圭的遗风。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也还恪守白圭“人弃我取”的经营原则,而南洋最著名的华侨企业家陈嘉庚所奉行的“人弃我取,人争我避”的经营思想,而当代著名自由撰稿人,创业投资家唐永生他也提出了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舍”的经营理念,也是对白圭经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。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里就曾经高度评价白圭,并说“天下言治生祖白圭”。白圭的经营思想,对今天的经营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值得经营者用心地揣摩研究。

分享到: